第152章 终章
崇元四十七年十一月初八, 太极殿。
殿外的文武大臣面面相觑,圣人将安王妃召至御前已经小半个时辰。如此时刻,怎能不令人心生疑虑。
不多时, 一众大臣只见安王妃手捧玉匣而出, 又请太子入内。
未几,焦清出内殿, 请诸臣工入内。
内阁三位阁老与陆太傅连忙带着一众大臣入内。
圣人气色仍然很好, 一点儿也看不出来是弥留之际。
“朕与诸公,相从至今, 万望诸位以江山社稷为年,勿使黎民生怨……”到最后, 圣人心里还是想着百姓。
等听完圣人遗言,白阁老等人无不顿首嚎啕。
“臣等万死不敢负陛下所托!”
听到这句话,圣人嘴角微微抿出一抹笑。旋即召唤嘉顺郡主姐弟到身前, 将两人的手细细抚摸一遍,又将两人交到亦安手中, “待他们好……皇家不会……亏待你的……”亦安哽咽应是。
随后圣人又环视一圈殿内诸臣, 怀中抱着一册书卷,于半刻钟后,撒手人寰。
太极殿内悲声一片, 诸位大臣设想过无数圣人离去的场景,唯独没想到过,圣人居然是叫亲儿子一气不起, 最终也没有缓过这口气来。
太子强撑着灵前继位,一继位, 便将景庶人再次追贬。若非刘淑妃、景王妃已经于三月前忧惧而死,只怕这两人也躲不过去。
而景王所生二子, 自然也被革爵圈禁,由宗人府官员看管。太子登基不过数月,宗人府官员便来报,景庶人次子病死。
这个消息自然也被亦安呈报新圣人。
无知孩童,尚未到进学的年纪,便因为父亲的贪婪,赔上了自己幼小的生命。
而满朝文武对此不发一言。若非先圣人留情,只怕景庶人一家赐死,朝野上下也不会有什么非议。
新圣人对景庶人次子的死很是冷淡,只吩咐亦安按例安葬即可。亦安觉得,若非有旧例在,只怕圣人是想教这一位曝尸荒野的。
亦或者,是景庶人本人。
新帝登基,该追谥的追谥,先圣人的庙谥自有内阁去拟。为着圣人的谥号,内阁的意见倒是一致的,圣人的谥号必须要好,否则不足以显出崇元一朝的气象。
临清公主加封临清长公主,舞阳长公主加封为舞阳大长公主。为显亲近,新圣人特意为两位公主加了五百户汤沐邑。两位公主各自上疏,向新圣人致谢。
最重要的显然是太子。圣人一登基,便将延熹郡王册封新太子,延熹郡王妃便是新太子妃。
而新圣人也没有忘记荣康郡主,依先帝遗言,为荣康郡主加了年俸,规格为公主的一半。
而新圣人考虑的则是,敬肃皇后有父皇追封,他的生母自然该由自己追封。这也是圣人留给他的一桩差事,“尔母尔授。”
不过新圣人对内阁提的却是另外一桩,“今我为帝,明昭太后是否应与先帝合葬,还请先生们为朕细细商议。”这番话倒教内阁为难起来。
细论起来,太后与先帝合葬是旧例,可也要看是什么旧例。圣人生前亲口嘱咐过,百年之后,是要和文昭皇后同葬的。圣人话里,可是没提这一位……
秦阁老作为事实上的首辅,只能硬着头皮上前陈奏,“此时先帝一朝已有成例,陛下为故太后别筑新陵,亦能显陛下纯孝。”单独的太后陵寝本朝又不是没有。
这件事被内阁不轻不重挡了回来,圣人面上不说,心里到底是有些不痛快的。
幸好有陆太傅从旁劝导,这才没有在刚登基的时候闹出笑话来。
新帝登基,自然要改元。
新朝的年号,圣人在内阁呈送的几个年号里,圈定了始平。
一者,始与先圣人崇元年号中的元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平字乃是圣人当初为亲王时的封号,意义自然也不一样。
圈定这样的年号,自然也是为了追忆先圣人。
先圣人龙驭上宾的消息传到外界,已经成为柔然部落新主的扎哈罗可汗却第一时间向朝廷请求增加贸易,今年的草原格外寒冷。
新圣人自然不乐,当下便回绝了扎哈罗可汗。
柔然部落便有异动,新圣人对此大为不满。
陆太傅连忙劝解,“此等小事交予边将,柔然不过小节,请陛下以国事为重。”柔然一个部落并不能成为朝廷的威胁,便是要开战,也有边将去操持战事。
这时候新圣人倒是想起先帝赐给亦安的那把御剑了。
只是还没等亦安来得及将御剑奉上,圣人自家就出事了。
景庶人虽然身死,但景王府一直是封存状态。圣人登基后,方才命锦衣卫将王府查抄。其中景王遗留下的多数书笺显示,景庶人谋逆,是在今圣人成为太子时便开始有那个苗头的。
锦衣卫将这些书笺送到宫里。没过三日,就传出圣人中风的消息。
内阁都懵了,今上虽然年近六旬,但身子骨一向很好,怎么说中风便中风了呢。
过后几位阁老才知道,圣人突然发病,纯粹是让景庶人给气的。
景庶人在书笺里数次诅咒今上,并说了很多不成体统的话。没想到今圣人将这些都听了进去,气血倒逆,一时便中风了。
此时不过六月,新帝登基刚满半载。
林太医忙为圣人施针,好悬才把圣人给拉了回来,只是圣人的意识已经不怎么清醒。
在圣人还能说话的时候,太子被命监国理政,安王妃入宫襄理宫务。自从敬肃皇后薨后,延熹郡王妃的身子就没好过。
如今当了太子妃,又是孝期,太子妃身体更差,便想起亦安来。
亦安入宫襄理宫务,还在东宫。只是当年的敬肃皇后早已不在,如今的太子妃又是新人。
林太医的医术虽然精妙,但到底不能起死回生。
八月,圣人意识愈加昏沉,宫内气氛十分诡异。
宋尚食找到亦安,密言以告,“先圣人曾为王妃留下遗诏,眼下宫中动乱,正是机会。”先圣人曾经为亦安留下一个玉匣,里面放两卷空白圣旨,已经加盖过印玺。
不知道的或许把这个当作护身符,只有亦安将其视为催命符。
亦安叹口气,对宋尚食道,“眼下我在宫内,世子在宫外,如此内外隔绝,若要如此行事,只怕宣宗仅存的血脉不保。”亦安说这个不是没有根据的,今上意识清醒的时候,除了给太子更大的权力外,唯独派在王府时的心腹前往宗人府,赐死了景庶人长子。
至此,景庶人一系绝嗣。
谁给圣人出的这个主意,或者谁在之前就这样给过圣人建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亦安看出来,今上是想教皇位永远留在他这一系的。
如今已是安王世子的那位殿下,在先圣人在世时,尚且没有被强立为储君。如今已经改朝换代,他的希望就更小了。
就连先圣人身边的亲信太监焦清、田顺义等,也是归乡的归乡,守陵的守陵。如今宫里掌权的,早已经换了一批人了。
除非今上绝嗣,那么还有话说。可如今太子正在壮年,那一位眼看着是没有任何机会的。
“还是给宣宗陛下留点血脉吧。”亦安轻声道。
宋尚食默然,那句“新帝登基,您可以以嗣君之母成为太后”到底是咽了下去。
而正是因为亦安没有轻举妄动,这才保住了文昭皇后最后一点血脉。
十月,登基不满一年的圣人彻底失去意识,太子灵前继位。
国朝一年之内送走两任皇帝,举国震动。
要说今上年岁已然不小,可就像先圣人一样,谁也没有想到今上竟是让景庶人的大逆不道之言给送走的。
若说景庶人气死了先圣人,这还是两可之间。景庶人送走了今上,却是实打实的。
而在太子灵前继位之后,亦安便被立刻送回王府,一齐的还有宋尚食、穆尚宫等人。
圣人为何突然排斥亦安,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显而易见的是,亦安不必再为襄理宫务费心了。
在这个当口,边关传来捷报,柔然可汗扎哈罗中箭身亡,柔然部落内乱。
十一月,名义上的圣人在太极殿为父亲穆宗守灵时突感风寒。
原本谁都没有将这当作要紧的事,病了养回来就好。今上方才年过三旬,正是身强体健的时候。
可谁知过了几日,圣人的风寒未曾好转,反而有愈发严重的趋势。
十二月里,圣人意识几近昏沉,太医院集体守在太极宫。就怕一个不好,全家遭罪。
而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皇后的太子妃却一反常态,并没有召亦安入宫帮衬。
十二月十四,圣人急召安王妃入宫。
亦安立刻入宫,宋尚食想拦,被亦安劝了回去。
“若真有万一,越在御前的人越安全。”这是亦安的经验之谈。
太极宫,圣人罕见地清醒过来,只是面色十分青白,一点血色也没有。
旁边的一众太医也是面如死灰。
见亦安到了,皇后嘴唇微翕,到底没有说话。
“陛下。”亦安率先行礼。
圣人面色青白,说话间也没了往日的中气十足。
屏退左右后,圣人身前只有亦安与皇后两人。
圣人对亦安道,“朕不久辞天下,欲以宣宗皇帝之孙为新帝,继承大统,安王妃以为如何。”圣人虽然看着气色不好,但谁知道会不会吉人天相,缓过一口气来。
亦安的回答很是谨慎,“殿下已为安王世子,且宗谱玉碟上亦已更改,这……”还不等亦安说完,圣人便轻轻摇了摇头,从身下摸出一个匣子,递给亦安。
亦安接过一看,顿时心神巨震!
匣子里分明是世子的玉碟,上面记载其为先太孙之子,并非是安王世子……可嘉顺郡主的玉碟确实改了……
障眼法?!
这世上能被称为先太孙的,可不就只有多年前在瀛台落水的那一位?
亦安险些维持不住面上的情绪,只能答道,“圣人明鉴,我与安王已为世子请封,断无它意。”这时候说这个其实没什么用,若圣人真的想要拿这个做文章,那亦安就是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
幸好圣人这时候并没有别的选择,不然亦安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太极宫。
先圣人手段固然精妙,下的却是明牌。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只有亦安,或许还要再添上一个安王。
圣人既然能得到这个,那便说明这是先圣人留下的后手。
果然,只听圣人虚弱地笑道,“父皇曾想永绝后患,被我劝住。如今看来,若当时行此事,便要担上万世恶名了……”圣人言语间一片唏嘘。
亦安惊出一身冷汗,她是真不知道先圣人有这个打算。
看来这枚玉碟关键时候,竟然成了安王府的护身符。
“如今朕不久于人世,大位无人继承。既然皇祖有这般远见,朕也只能顺天应命……”说到最后,圣人心里还是有些不甘愿的。
任谁千辛万苦坐上皇位,却发现临了没有继承人,这无疑让人难过。
今上只有两个女儿,且年岁最大的不超过七岁。这天下转转悠悠,到底回到了文昭皇后一系。
恭王如今愈发想做个太平亲王,只抓着内务府的差事,亦无男嗣。
圣人想把帝位传给宣宗之孙,有一部分为的还是自己。
若传给这位,他与皇后身后祭祀便可保全。若传给旁系,小宗入继大宗,便是世系发生转移。
“朕所求只一件,万望你保全皇后,和朕的两个女儿。”这便是圣人的要求。
亦安仍道,“陛下吉人天相……”不过亦安到底是应承了下来,“若真有万一,我誓必保三位殿下周全。”
圣人轻咳一声,便让皇后传召百官,以及安王世子到御前来。
这一回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圣人亲口立宣宗皇帝之孙为继承人。也是到了这一刻,百官才知道,原来这一位压根儿就没过继出去。
十二月二十六,哲宗于太极宫病逝,年仅三十岁。
年仅十六的“安王世子”登基称帝。
新帝登基,尊故皇后为庄毅皇后,仍奉养于宫中。
而在关于亦安的问题上,新帝却和群臣杠上了。
新帝执意尊亦安为皇太后,群臣对此表示反对。
更有御史言,“若安王妃为太后,则安王置于何地?”总不能尊安王为太上皇吧?这不是乱套了嘛……
谁知新帝压根儿不接这茬儿,直接道,“若不能尊奉嗣母,则吾孝道有亏,请于宗室中另择大贤,以承君位。”
群臣都愣住了,玩儿流氓?都坐上这个位子了才说这话,您怎么不早说呢?
不过老臣子们也发现,在这一点上,新帝和崇元帝,像了个十足十。不过崇元帝的倔强体现在其它方面,与今上稍有不同。
争执到最后,还是亦安亲自入宫劝解,这才告一段落。
最后新帝与双方各退一步,若安王早于王妃离世,则在其后尊奉安王妃为皇太后。若安王妃早于安离世,则追尊为皇太后。
亦安:合着怎么都躲不开这一回了是吧?
新帝登基的次年,亦安与安王正式移居安王府,亦安与安王日夜不离。为着新帝那句话,亦安日夜守着安王,生怕新帝派人偷偷把安王给噶了。
亦安曾无奈对安王笑道,“如此虚名,也不知有甚么好争的?”
安王望着亦安,面上亦是满含情意。
两人在安王府中,度过了整整三十载光阴。
……
昭襄皇后白氏,内阁大学士白成文女。后幼年便有才情,及长,选为御前女官,后授永襄郡王妃。未几,安惠王薨,进位安王妃。
安王妃为△宗皇帝所重,言其有文昭皇后之风,故而得进。后相继为昭诚皇贵妃、敬肃皇后、庄毅皇后所倚重,掌三朝内宫之权。
哲宗无嗣早亡,乾康帝得以继位,安王妃实出其力。乾康帝生母早逝,以安王妃为其母。及至继位,以皇太后供养之。
后性平和,数拒加封母家。至后崩,白氏终无一人晋公侯之位。后族不追恩母族,自昭襄皇后始。
及至安昭王薨,妃尊太后,移居甘泉宫,又称甘泉太后。三十年后,太皇太后白氏薨,终年八十五岁。
甘泉太后享国日久,国家无事。
另外有野史相传,昭襄皇后每于帝位更替时,总能维持国朝稳定,于国有功。然而这样的论调终究还是少数。
后人能看到的,只有其在崇元至乾康一朝,近乎呼风唤雨的前半生。
史书之上,便是再波澜壮阔的人生,落到纸面上,也不过区区百余字而已。【你现在阅读的是:猫和我小说网 www.maohew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