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刘据,下一个要讲到的就是杨勇了。”
“杨勇是隋文帝杨坚的嫡长子,隋文帝登基后,他就顺理成章地被立为了太子。”
“隋朝和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所以也经常会被放在一起比较。”
“隋炀帝和秦二世都是大名鼎鼎的昏君,但定位相似的杨勇和扶苏风评却是天差地别。”
“大概是因为杨勇真的不太聪明,不仅没有为君的智慧,还和他的弟弟一样,都喜好奢华。”
“上位者奢靡成风会造成的危害,谥号为炀的杨广已经展示给大家了。”
“也不知道一向节俭的隋文帝怎么会有这样两个耽于富贵的继承人?”
“杨勇被废掉太子之位的前因后果,也是广为流传。”
“这就不得不提到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
“誓无异生之子。”
“这是夫妻二人情浓之时曾经许下的诺言,隋文帝的五个儿子也确实都是独孤皇后所出。”
“后朝无数标榜深爱妻子的皇帝都难以望其项背,更不用提他还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妻子共享了。”
“当然,男人的誓言并不可信,隋文帝晚年也曾对年轻貌美的宫女心猿意马,在独孤皇后去世后更是另有内宠。”
“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以上所述,只是为了铺垫杨勇失去太子之位的原因。”
“毫无疑问,他的亲生母亲独孤伽罗是重要推手。”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皇帝为皇后虚设六宫,上行下效,估计朝中但凡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要敬重正妻。”
“但身为太子的杨勇却反其道而行之,东宫多年未有嫡子出生,妾侍反倒接连生子。”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面说他不太聪明。”
“太子妃抑郁而亡只是导火索,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杨勇缺乏政治智慧。”
“至于后面被轻易激怒,说出怨愤之语,更证明了他并没有君主的气度。”
“在不能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帝后废太子无疑是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只可惜这杨广是个麻袋,也太能装了,骗过了聪明一世的父母,最终葬送了隋朝。”
“开皇之治的一片大好局面,在他这样无德之人的治理下化为乌有,无数百姓死于他的残暴,其罪罄竹难书。”
“后世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的数字,三征高句丽死了多少人,为迁都疏通运河又死了多少人,在那个时代,这都是一条条血淋淋的生命啊。”
“不知道是不是隋文帝夫妇虔诚信奉佛教的缘故,杨广的墓葬最终被一个叫杨勇的房地产开发商挖开了,一代帝王的墓葬就在臭气熏天的粪坑之下。”
“这世上竟真有因果报应一说吗?”
明月是个唯物主义者,自然是不相信有什么神佛显灵,但史书看多了还是会有些感慨,世上竟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吗?
一讲到昏君,她就忍不住又多说了几句,好在接下来要讲的这几个,都不会让她这么生气了。
秦朝。
秦二世被天幕再次提到了。
方才嬴政已经将李斯、赵高押入狱中,公子胡亥也被宗正看管起来,但始终没能定下最终的处置。
众朝臣无不小心翼翼地偷看着陛下的神色,揣度着他的心思:
赵高是必死无疑的。
李斯倒是有活命的可能,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再想被重用那更是天方夜谭了。
胡亥毕竟是公子,年岁也不大,想来看在宗室的面子上也会留他一命。
嬴政也在暗自思忖:
如今天幕透露的消息越来越多,他会逐渐知道更多未来之事。
到底要如何为还没发生的事情定下奖惩之法呢?
想到出自法家的李斯,他的神色又晦暗了一瞬。
倒是不急着下决定,至少要把今日明女郎的回答听完。
身为帝王,嬴政已经隐隐明白天幕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女郎是“系统”选定的代言人,虽然她并不知道这一切,但毫无疑问,他们有着共同的意志。
听着刚刚这一段话的意思,明女郎似乎非常厌恶喜好奢华的君主。
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皇陵是为了事死如事生,灵渠、郑国渠都是为了农桑之事,直道也是为了推行郡县制,只有阿房宫......
罢了,若仍是二世而亡,就算建好了,也只是便宜了下一个朝代。
汉朝。
无独有偶,刘彻那边也在犯嘀咕:
自己是喜爱华服美饰,但近年来为了备战匈奴,国库里的钱帛都如流水一般花了出去,他连扩建上林苑的计划都一推再推,应该不算奢靡吧。
更不用说一向节俭的李世民和一向抠门的朱元璋了,纷纷开口叮嘱自己的子嗣们以史为鉴,杜绝奢靡之风。
“李承乾没能继承皇位,我个人认为,他本人最多占三分之一的责任,而李世民要占三分之二的责任。”
听了明月这话,龙椅上的李世民一时怔忡,长孙皇后则目露了然,低低地叹了一口气。
太子李承乾站得笔直,昂着脑袋,不管心中如何五味杂陈,但面上仍强作出镇定之状;年纪尚小的李泰仍不能巧妙隐藏自己的情绪,神情是止不住的雀跃;而历史上真正的胜利者李治,仍在襁褓之中呼呼大睡。
“其实只要往前追溯一代,就有一位同样没能继承皇位的太子也很有名——李建成。”
“李渊称帝后,他的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但次子李世民征战四方,李唐的大部分江山都是他的功劳,他能力、势力都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甚至威胁到了李渊的帝位。”
“李渊不得不通过偏宠李建成的方式来压制已经封无可封的李世民。”
“虽然玄武门之变中,李建成死于李世民之手,但李渊对两个儿子的不公正对待,显然伤透了咱们二凤的心,致使他向另一个极端的方向狂奔起来。”
“他没能得到的公平,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得到。”
“承乾是嫡长子,有太子之位,以后能继承皇位,就要请最严厉的老师教导他成才;而只是晚出生了一年、就与至高之位失之交臂的青雀,既要在政治地位上进行补偿,又要对他释放自己磅礴的父爱。”
唐朝的诸位臣工都不禁点了点头。
明女郎没有说清楚越王殿下有多受宠,但他们这些亲历者还能不清楚吗?
年仅九岁,封地就多达二十二州且不之官!
这般逾越礼制,别说太子心惊胆战,他们也怀疑陛下有易储之意。
但听着明女郎这个意思,竟只是因为宠溺吗?
“长孙皇后和诸多大臣们都就此事劝谏过李世民,但有句话说得好啊,爱意是藏不住的。”
“李世民爱李承乾,于是对他寄予厚望,不停地给已经不堪重负的太子找各种名士当老师。”
“李世民爱李泰,于是不停地加封,不让他前往封地,允许他招贤纳士,甚至还想让他住进武德殿。”
“李承乾只是一个普通人,成为太子之后,一直被一堆之乎者也的酸儒监视言行,进行打压式教育,与天纵之才的父皇相比较更是难免自卑,之后更是因病残疾,能不抑郁才怪呢。”
“而李泰在父亲的放纵下,不仅吃成了一个短命的胖子,而且滋长了夺嫡的野心。”
“等到发现两个儿子之间已经势如水火、矛盾不可调和时,李世民应该也深深地后悔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了保住他们的性命,李世民只能选择和两个哥哥都没有太大矛盾的李治继承皇位。”
“说了李世民的责任,也要说说李承乾的责任。”
“他的缺点很明显了:抗压能力差。”
“这也是一个悲剧吧,就算是成年人,整日里被挑刺也要恼火,更何况他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
“李世民被魏徵说几句就气得要杀他,李承乾能忍那么久也挺厉害的,毕竟他那几个老师措辞一个比一个凶狠,恨不得踩着太子的恶行标榜自己的德行。”
“痛苦的青春期造就了李承乾的性格缺陷,若他是个普通人,倒也影响不大,可偏偏他是太子,这个缺点就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长孙皇后应该努力尝试过拯救自己的孩子,但奈何她年仅三十六岁便去世了,没有她从旁协调,李世民愈发宠溺李泰,李承乾的精神状态也是愈发岌岌可危了。”
“不过李世民应该是真的疼爱孩子,毕竟古往今来,谋反失败之后还能活命的,可谓是少之又少了。”
“至于李承乾继承皇位会不会比李治做得更好,我个人认为并不会。”
“当皇帝可不是过家家,李治也在舅舅长孙无忌的阴霾之下忍气吞声了好久才重掌大权,更不用提那时候眼高于顶的世家大族了。”
“李治是个黑芝麻汤圆,李承乾瞧着可不太像。”
“普通人被迫承担超出他能力的责任,对他而言反倒是一种痛苦,对黎民百姓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太子的几位老师轮番上前请罪,前几日刚被李世民征辟来辅佐太子的贤才们如今尚未走马上任,一个个也面色尴尬。
天幕扣的帽子可不小,有位老古板当场羞愤欲绝,立时就要撞柱以表清白,所幸被拦了下来,并无大碍。
太子的名声可经不起再一次重创了。
而魏徵听到他们陛下未来会让越王住进武德殿后,当场表演了一个欲言又止:
武德殿就在东宫之西,这简直是让太子食不下咽、寝难安啊。
当事人李承乾却从天幕之中获得了安慰:
原来并不是自己太差,才会被诸位老师轮番训斥;原来父皇也很爱他,并不是只喜欢青雀;原来......
原来父皇也会有错。
不论大家心头思绪如何千回百转,在听到明女郎说出长孙皇后早逝后,俱是震惊不已。
李世民被这个消息震慑了心神,也管不得什么太子、什么储位了:
难道观音婢,只能再陪他们八年了吗?
李承乾抛去了端庄持重的假模样,和李泰一齐扑到了母后的怀里。
两兄弟眼泪汪汪,难得拥有了一样的心绪:
母后,不要离开我。
贞观朝的大臣们也神色悲戚,他们大多数都是陪着李世民从秦王时期走过来的。
潜龙之时,长孙皇后不仅是后方的定海神针,更是同他们并肩作战的奇女子,如此英年早逝,又怎么不让人心生痛惜?
唯一坦然接受的,反倒是长孙皇后自己了:
她年幼丧父丧母,可见是没有天幕所说的那个“长寿基因”的。
自己又接连生子,必定有碍于寿数。
时也,命也。
还是要在去世前,安排好几个孩子。
二哥疼爱子女,但江山更迭的大事,容不得儿女情长,既然已经下了决断,又何必拖着承乾和青雀不放?【你现在阅读的是:猫和我小说网 www.maohew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