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第143章
◎全文完◎
吃完饭,韩二姑他们就离开了,从始至终,都没有再提让梁万帮忙给两个儿子调动工作的事儿。
没有人会喜欢被逼迫着做某件事,梁万也一样,而韩二姑适时的退缩,反倒是让一家人软了心肠。
“回头,我跟机械厂的老李吃顿饭,看能不能找着机会,把他们俩安排进机械厂吧!”
韩学礼开口道,徐栋他们兄弟俩,是他的亲外甥,调动工作的事儿,当然也是他自己来办最合适,总不能把这事儿丢给女婿、去让女婿为难吧?
他可是知道的,梁万他们仨有个规矩,不让任何亲戚沾手服装店或方便面厂的事情,以免亲戚打着他们的旗号,在店里、厂里“作威作福”。
韩老爷子点点头,他不是心疼两个外孙,而是心疼他的闺女。
给两个外孙调动工作,他们过得好,他闺女的日子不也能更轻松一些吗?
况且,如果俩外孙来了安城工作,那闺女很有可能,也是会跟着来安城的。
到时候,在同一个城市,他们老两口见闺女的次数也能多一些。
“爸,机械厂的活儿还是挺累人的,俩表弟未必愿意,而且,做事必留痕,调动工作的事儿也不小,你欠了人情,将来要还的必定更多,到时候,恐怕会影响到你的名声。”
梁万表达了不赞同的意思后,又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要不,让表弟们开个山货专卖店吧?虽然辛苦了点儿,但是,只要踏实肯干,能挣不少呢。”
“安城大大小小的厂子这么多,人们也有这个消费能力,把店开在安城,咱们家还能帮忙打听打听合适的门面房。”
徐家表弟们原本就有工作,想要调动到食品厂或百味方便面厂、折腾一遭,图的肯定是更好的福利、更高的工资,或许,还有食品厂家属院儿的房子。
所以,梁万觉得,他老丈人想把人安排到机械厂去,欠了人情债不说,也未必能让徐家人满意,到时候,俩人在机械厂磨洋工的话,丢的,不还是他老丈人的脸吗?
于是,梁万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八十年代最赚钱的,除了服装,也就是跟吃食有关的了。
哪怕俩人实在没有做生意的天分,但只要他们勤劳肯干、收回来的山货品质不错,梁万也能做主,百味采购职工福利的时候,可以优先从他们那儿拿货。
以百味目前的规模和发展的速度来看,仅仅是百味能给的订单,都足以让徐家表弟们赚得心满意足了。
韩学礼把梁万的建议记在了心里,又特意让秘书去打听了下安城目前卖山货的店铺或小摊儿,卖的山货都有哪些种类、分别卖多少钱一斤、主要是什么年龄段儿的人在买。
确定这门生意可行后,他才打了通电话,让妹妹带着俩儿子、尽快抽空再来一趟安城。
这时候的电话都是要经过话务员转接的,这么重要的事情,就在电话里说,能不能说得清楚明白都不一定,还有可能被别人听了去、生出点儿想法来。
韩二姑还以为是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儿、大哥大嫂都拿不定主意了,心里一慌,该不会是爸妈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吧?
不应该啊!上次回安城见到他们,老两口看上去身体挺硬朗的,这才过了多长时间?
说是抽空,但韩二姑当天晚上就赶回了安城,陪着她一块儿回来的,还有丈夫徐峰和两个儿子。
韩学礼有些意外,但很快就明白了她急匆匆赶回来、担心的是什么,心里对于帮助两个外甥的最后一丝不情愿,也立刻烟消云散了。
听他详细解释过后,韩二姑有些犹豫,在她的印象里,机械厂一直都是安城所有国营厂的老大,能调到机械厂来工作,绝对是件好事。
可因为这几年政策放开,身边也有实打实的例子、做小生意赚到了钱,她没法儿代替两个儿子立刻做出决定。
毕竟,做生意有风险,可是,换句话来说,做什么工作是不会有任何风险的呢?
在车间上班,有可能被突发故障的机器卷进去;学开车,得防着将来某一天遇上拦路抢劫的人;就算是在乡下种地,那不也得做好减产、甚至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吗?
年轻的时候,是父母为孩子安排好道路,但现在,韩二姑已经退休了,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两个儿子,所以,她没吭声,只是用征询意见的眼神看着他们俩。
而徐栋兄弟俩最终的选择,诚如梁万所料,他们接受了这个建议,选择在安城开一家山货专卖店,同时,又找韩学礼这个亲舅舅借了三千块钱,打了借条。
头一回去乡下收山货,他们和村民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信任,人家肯定不会在没有见到钱的前提下、就把货给他们的。
这一点,徐栋兄弟俩能够很快想到,可见,在做买卖这件事情上,他们俩倒也不是全无天分的。
徐记山货专卖店是在1985年3月份才开起来的,一是因为兄弟俩把原先的工作转让出去、举家搬来安城、找铺面、找近山的村子合作、沟通细节,这些都需要时间。
二来,也是因为,冬季进山的人少,山货也并没有那么多。
不过,好饭不怕晚,虽然耽搁到现在才开起来,但这仍然是安城第一家山货专卖店。
店铺位置又离铁路局家属院和火车站特别近,可以说,一下子就将手里有钱的铁路局职工家属和来安城出差、想买点儿特产回去的人全都“一网打尽“了。
山货专卖店的生意相当不错,偶尔还能接到来自百味方便面厂、玻璃厂、印刷厂等大单位的订单。
而徐栋兄弟俩,也并没有要靠着安城的山一直吃老本儿的意思。
兄弟俩齐心,劲儿往一处使,常常是一个留守专卖店,一个去外地,如东北、鹏城、云南等地,找寻种类更多样的干货、来丰富店里售卖的产品,吸引更多顾客。
专卖店开业不到三个月,徐栋就拎着一大袋子山货来韩家,把借的那三千块钱还回来了。
见状,韩老爷子和韩学礼等人,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十分欣慰的。
除了极少数人,剩下的人,就算希望自己家过好日子,也不会盼着亲戚们顿顿吃糠咽菜的。
弟弟一家出了个大学生,怎么着都能带着全家人大步往前走,可两个外甥都不是读书的料子,幸好,现在,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1986年9月,小满升入高三,学业越来越紧张,就算是头脑灵活的她,为了高考,也不得不拿出一百二十分的勤奋来,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
为了节省一些时间,小满本想着在学校住宿的,反正,每周末也能回来待半天的。
但是,梁万和韩菁去市一中看了下住宿条件,顿时就沉默了。
倒不是说,别人家孩子能吃苦,他们家小满怎么就不能忍一忍这环境呢。
只是,明明可以想到另一种办法来解决问题,非得用吃苦受罪来解决,这不是没苦硬吃,又是什么呢?
他们做父母的,努力的意义之一,不正在于为闺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让她不必再像他们这代人一样吃苦吗?
“住宿的事儿,我不同意,你想省出更多时间来休息、来学习,让我想想办法吧!”
梁万表态过后,小满没有再提住宿的事情,尽管她的老师们都认为,如果她再加把劲儿,就能把够到国内那两所顶尖名校的概率提升到99%了,但是,爸妈的担心,她也能理解。
到了高三这个节骨眼儿上,任何小事都有可能对个人的身体及心理造成影响,体现在表面上,就变成了学习成绩的轻微起伏。
贸然换成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也是需要时间的,何况,能不能适应,也是个问题。
既然爸妈担心,那她就接着走读呗!大不了,把自行车骑得快一些,或者,晚睡半个小时,再熬大半年,也就过去了!
然而,让小满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她爸口中的“想想办法”,居然是开了一辆小轿车回来!
这是一辆黑色的桑塔纳,售价七万元,在人均月工资只有百余元的国内,七万元一辆车,绝对是很多人做梦都不敢想的。
当然,对于梁万来说,尽管百味方便面厂刚购进了一条方便面生产线和一条火腿肠生产线,但是,拿出这七万元,仍旧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相比之下,反倒是购车指标的事情,让他颇为头疼了一阵子。
幸好,虽然找关系、打点花费了不少钱,但总归,还是成功地把车提回来了。
就这样,小满过上了车接车送的生活!
尽管她因此而在市一中越发出名,可她因为常年占据年级第一的成绩以及她爸大手笔给学校捐风扇、设立奖助学金的事情,本就名气不小,现在,不过是更进一步罢了!
况且,小满可是个有着大心脏的姑娘,别人的夸赞或贬低,能让她高考多考一分吗?
当厂长,并不是在文件上签名那么简单,尤其百味方便面厂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梁万其实也挺忙的。
他疼闺女不假,但他也得为厂里这么多人的生计负责,所以,为了保证闺女每天都有人接送,梁万愣是把老丈人的秘书小郑挖过来了。
就是几年前,梁万他们从鹏城进货回来的时候、去火车站接他们的那个小郑!
当时,了解到小郑的修车水平后,梁万就有点儿意动,但因为自己还没买车,总不能把人挖过来给他们搬货吧,这才歇了这份儿心思。
但谁能想到,几年后,这个墙角,还真让他给挖过来了呢?
只不过,解了燃眉之急的梁万很满意,拿到翻倍工资的小郑很满意,唯一受伤的,大概也只有韩学礼了!
为此,他可是狠狠地“敲”了梁万一笔,得到的那六条烟和两瓶好酒,让他的心情好了点儿。
然而,笑容从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这下,笑不出来的人变成了梁万!
当然,翁婿俩这也就是闹着玩儿罢了,事实上,如果韩学礼坚决不放人的话,梁万也不会盯紧小郑这根苗不放的!
小满的高三,同样也让韩家人进入到了“紧张备战”状态!
这辈子都没做过几回饭的余秀芳,特意找孙大娘的妹妹学了下煲汤技能,自此,小满隔三差五放学回来,就能喝到她煲的各种营养汤。
这些汤,且不提好不好喝,至少一定是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要不然,小满的个子也不会又往上蹿了五厘米。
在全家人的鼎力支持下,小满熬过了高三这一年,经过了隔三差五、大大小小各种考试的检验,终于迎来了高考!
她被分在了市三中考试,虽然对这所学校并不熟悉,但小满心里也不怎么紧张。
毕竟,这一年的路,她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过来的,从未辜负过时间,自然,也就没必要担心自己的付出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不过,从学校回来、在家复习的这一周,小姑娘表现得很是从容,可直到高考前一天晚上,她才露出了几分怯意。
“妈,今天晚上,我能跟你一起睡吗?”
小满抱着枕头过来的时候,梁万和韩菁还没有歇下。
听她这样说,梁万也只能抱着“天大地大、考生最大”的想法,乖乖让路了!
母女俩躺在一起,抱着韩菁、闻着妈妈身上的味道,什么话都不必说,睡意就渐渐袭来了。
韩菁在闺女背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拍着,就像小时候哄她睡觉一样,原本还以为,这丫头少说也得跟她嘀嘀咕咕一阵儿呢,结果,低头一看,人家早就入梦会周公去了。
韩菁哑然失笑,但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下,直至她也进入梦乡。
毋庸置疑,送小满进考场,这么重要的事情,肯定是全家齐上阵的。
哪怕是手头一堆事的韩学礼,也早早就请好了假。
虽说他们没法儿代替小满去考试,送她去考场这样的举动也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意义,但是,管那么多做什么呢?
他们就是想送小满去考试,告诉小满,不管什么时候,家人永远都是她的后盾,仅此而已!
短短两天时间,小满在教室里经历着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学校外面,韩家人也都在牵挂着她。
等到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小满放下笔,只觉得这两天过得,好像一场梦,梦醒了,她又会回到高三教室里似的!
随着人群走出学校,看到等候已久的家人时,她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
韩菁搂住闺女,又摸摸她的脸蛋,许是心理作用,总觉得他们家闺女考了两天试、人却像是瘦了一圈儿似的。
事实上,跟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高考结束,小满在家“颓废”了好一阵儿。
和绝大多数同龄人不同的是,小满的“高三生待遇”,却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迎来句号,相反,家里人都挺乐意惯着她的。
回学校估完分,小满就懒得出门了,那么,家里人只要出去,回来时就必定会给她带一两样东西,或是从小摊儿上买的熟食,或是从百货大楼买的零食,又或者是从供销社买的雪糕。
总之,小满前半截儿的暑假生活,虽然很少出门,但依旧过得很是丰富多彩。
很快,距离决定她后半截儿暑假生活能否继续丰富多彩下去的关键时间节点,就越来越近了!
然而,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以前,小满先接到的,却是来自学校的电话!
梁万、韩菁陪着闺女一块儿去的学校,到了以后,看到来自北京的老师,他们才知道,自家闺女争气,一下子考了个省状元!
好吧,安城是省会,市一中是安城最好的中学之一,他们家小满常年占据年级第一,能考个省状元,其实也不怎么意外!
当然,如果忽略掉梁万和韩菁脸上的笑容,这番话或许还能有点儿说服力!
高考志愿是早就填好的,小满想去京大数学系,即使另一所大学的老师再三劝说,她也没有要改志愿的意思。
作为父母,梁万和韩菁当然是无条件支持他们家闺女的!
虽说数学系,听起来没什么“钱”途,但是,他们两口子可不在乎闺女将来能不能赚大钱,相比之下,那肯定是闺女的兴趣最重要啊!
再说,家里有这么多人打拼挣钱呢,攒的这些家底儿,将来还不是都要留给小满?
别的不提,只说百味方便面厂每年的净利润,就足够让小满这辈子都和“穷”这个字绝缘了!
省状元居然出在了他们这条巷子里,居然就是他们看着长大的小丫头!
这件事,让街坊邻居都颇为意外,就算早已知道老韩家的小满丫头随了她妈、从小就是个学习的料子,可是,也没人说过她的成绩能有这么好啊!
当然,安城日报的记者另辟蹊径、想带着大家了解一番邻居口中的省状元是什么样的人时,大家的态度却是空前一致——
夸!死命夸!
在报纸上看到这些称赞时,纵然自信如小满,也觉得有点儿尴尬了,不知道的人,恐怕还以为她是什么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好在,没过多久,她就要去北京上学了!
这一回,全家人想要陪她一块儿去报到时,小满态度坚定地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
“你们总不能陪着我在北京待四年吧?我终究是要学会独立、一个人在北京生活的,就让这次大一开学报到,成为我独立的第一步吧!”
全家人送小满上了火车,眼见着即将发车,他们脸上、心里全都是离愁别绪,这个“没良心”的小丫头却还是乐呵呵的,顿时也伤感不起来了!
他们不知道,火车启动后,看着家人的身影逐渐变成一个个小圆点、直至消失在视线里,小满的笑容落下,神色怔怔。
直到有同样去北京上学的人过来打招呼、并询问她是不是今年的省状元韩知夏时,小满这才重新打起精神来。
不管怎么说,接下来四年的路,注定只能由她一个人走了,她要更努力、更认真地生活,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人过于担心!
那厢,离开火车站的时候,梁万看到了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
对方同样也看到了他,神色明显一怔,只是,双方都默契地选择了擦肩而过、仿佛互不相识似的。
梁万是因为不再纠结于原书的剧情,自然也就不在乎女主角梁迎过得怎么样。
而梁迎,则是因为早就知道梁万开了家方便面厂,且生意相当不错。
只是,尽管她现在的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连亲爹妈,也被她收拾得服服帖帖,但,莫名地,对于这个曾经想攀上关系却没能成功的堂哥,她并不愿意露出半分“软弱”来。
于是,梁迎不动声色地挺直脊背,掠过韩家人,径直奔向火车站。
殊不知,除了梁万,韩家人都并未在意到这个路过的行人!
看到大家的情绪都有些低落,梁万道:
“国庆节的时候,咱们去北京看小满吧?算起来,也就一个月!”
顺便,看看北京的房子?不一定买,但先了解下房价,总是没问题的。
梁万心里琢磨着,他闺女将来如果打算搞学术,那估计是挣不到什么大钱了,当爹的,可不得提前盘算着点儿吗?
那,等进入九零年代、开始出现商品房了,他就买上两栋楼,或者去将来会被划入市区的地方买地、直接盖房子,全都留给他闺女。
唉!梁万心里感慨不已,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还想着能靠吃软饭、彻底躺平呢,没想到,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不过……看了看身旁的韩菁,梁万牵住了她的手,他甘之如饴,也就是了!
【作者有话说】
梁万和韩菁的故事,到这里就要划上句号了,虽然只有四十五万字,但这已经是我写过最长的一本书了,期间因为三次元生活的忙碌和收益的不理想,也有想过长时间断更或草草完结,但幸好有大家的陪伴和鼓励,最后还是坚持更新完啦,再次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
下本书写《我在六零开超市》,指路隔壁,感兴趣的朋友麻烦点个收藏,下周一(7月28日)开始更新!【你现在阅读的是:猫和我小说网 www.maohew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