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我小说网 > 百合耽美 > 四时赶山记 > 第112章雪与春【VIP】
    第112章 雪与春 “庙前街馅饼迁址重开!十月半……


    “庙前街馅饼迁址重开!十月半施素饼三百!素包一百!另有热粥汤可取!”


    “肉馅饼平日八文, 今日只要六文一个!”


    “皮薄馅大!好吃不贵!”


    “走过路过,看看尝尝!”


    铺子门前街上,人流涌动, 赵辰生手拿铜锣, 高声喊着自己现编的词, 起初还没太开嗓,后来喊起劲了, 嗓门越来越大,愣是在大冷天里喊出一脑门的汗。


    身后临时搭起的布棚子下,放着一条长桌,左侧两只木桶, 里面盛放着热腾腾、黄灿灿的大碴粥,当中不仅有苞米碴子, 还有大粒的饭豆,哪怕不吃别的, 单喝一碗这个粥, 也能混几分饱。


    右侧两只圆簸箕,一只里面摆着素馅饼,另一只里面摞着素包子, 粥汤人人都能领一份,素馅饼和素包子则只能选一样。


    肖明明和颜祺正在铺子里现包,每出一锅就往外送来, 若有要肉馅饼的,则要穿过棚子, 往里走两步。


    至于霍凌,他站在最前,手持一把大勺, 挨个接过排队的人递来的碗,往里盛粥,另有林长岁蹲在炉子前卖力烧火。


    说来庙前街馅饼这个名字,还是去年十月半时靠着施饼打响的,从那以后到现在,镇上也一直只有两家现包现煎的馅饼摊子,除了霍家的,就是大兴街卖筋饼那家,各卖各的,口味参差,互不打扰。


    而今年搬进铺子,依旧赶上十月半的关口,的确是有缘,他和颜祺把今年的施饼数额增到了三百,还额外添了粥汤。


    家里现今田地多,在粮食上自然而然跟着大方了不少,却没想到林长岁和肖明明听说后,也说要捐上一百个素包,搁在霍家铺子里布施。


    这夫夫二人,靠着林长岁秋日随霍凌进山赶山时的分利,以及平日里卖黄米包、豆包的进账,手中日渐宽裕,吃穿上自不必说,更不用再为林母的药钱担忧,现今唯一称得上心事的,唯有肖明明的肚子一直没有动静。


    自从颜祺生了小七,肖明明时常去照顾着,愈发打心底里想要个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香香软软,还一日一个模样,今天会笑了,明天能认出熟悉的声音了,后天可以抬头了,着实教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和林长岁为着这个,上个月初一才刚去城隍庙敬了香求了符,回来后和颜祺闲话时突然说起,小七哥儿好似就是寒月里有的,大概在施饼之后,虽不知是不是真的有关联,但做点善事总没坏处。


    再者,拿钱做一百个素包给大冷天饿肚子的人,总比丢进寺庙功德箱里更值得。


    总之在场的几人有条不紊,皆有事做。


    “端碗底,拿袖子垫一下,当心烫。”


    霍凌又盛好一碗粥,来取粥的小姑娘挂着鼻涕,看起来只有七八岁,身后还有个更矮的小哥儿,和霍英差不多大,或许更小。


    原本两人是牵着手的,这会儿看到他姐姐的手被粥碗占了,改作扯着她衣裳。


    霍凌不由再次开口,“你们是两个人,这碗喝完,还可以再来领一碗。”


    小姑娘忙道:“谢谢善人老爷!”


    又让小弟也跟着谢。


    十月半的日子,路上有不少施饭食的,她带着小弟一路领,领到就端回家倒进罐子里,现在天冷,再加点水煮一煮,多攒一些能喝好多天。


    不过她不敢把罐子拎到街上,怕有些店家看她领得多,不肯再给。


    可穷人家又能怎么办,一碗粥汤只够撑两日,饱一天饿一天,到了第三天就熬不住了。


    不过现在去过的几家里,刚刚这家的粥是最厚的,粮食也是最好的。


    她有点不舍得和其它的混在一起,端稳了后走到一边的墙根下坐着,让小弟先趁热喝一口。


    小哥儿对着油纸里的馅饼咽口水,但知道那是要留到最后吃的,因此小小地喝了一口粥,然后往回推了推。


    小姑娘便凑过去,也喝了一口,里面有碴子有豆子,嚼了好半晌才舍得咽。


    对此,霍凌难免多看了几眼,这是今天来排队的人里最小的孩子了,怕是岁数加起来都没有十五。


    他记下姐弟两个的长相,想着下次要是再遇见他们,能帮就帮一下。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又是姑娘和小哥儿,比小子谋生更难,且还容易招歹人,说是能给口饭吃,实则不知把人拐到什么地方去做下九流营生。


    他过去就不是心肠硬的人,现在当了爹,更看不得这些。


    素包是最早没的,三百个馅饼送出一百个,且还要不断做肉馅饼,因庙前街馅饼,在保家镇绝对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了,好些来城隍庙的香客路过时都会要几个带走,不然就觉得白来了一趟。


    做馅饼需久站,难免还要弯腰,颜祺站久了,不觉左右活动一番,抬手捶了捶后腰。


    正逢叶素萍从铺子深处走过来,说要替他一会儿,让他去后面歇息。


    “两个孩子都在篮子里安生着呢,奶也喝了,尿布也换了。”


    颜祺在原地挪了挪脚,想说自己不累,可又的确想去看看孩子,便让出地方道:“那麻烦大嫂了。”


    “一家人说什么两家话。”


    叶素萍撩水洗了手,挽起袖子就开始干活。


    馅料和面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只是包馅饼和烙馅饼,别人也能干,不一定非得是颜祺。


    过了不久,赶着车去镇上民巷中卖鸡蛋的霍峰先回来,跟他前后脚的还有代霍凌往一处食肆送了几只野味的赵寅生。


    铺子里一时间又多两个人手,霍峰替下霍凌,赵寅生也替下赵辰生。


    “吱呀”声响,木门轻启。


    一间铺子分成两半,门后别有洞天。


    中间摆了一张小桌,一条长凳,最里面靠墙是一张简单的木榻,另有一只木柜子,一个支在墙角的脸盆架。


    这时木榻上并排摆着两个大号的藤编篮子,里面铺着软被,各躺着一个裹在襁褓里的小娃娃。


    颜祺坐在旁边,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


    林哥儿比小七哥儿大好几个月,个头大了不止一圈,精力也更旺盛。


    两人的摇篮上都挂了几个布缝的棉花小球,林哥儿都已经看腻了,现在更喜欢啃东西,看见什么都要往嘴里塞。


    小七哥儿最近才开始尝试伸手去抓球,做这事的时候他认真得很,眼看亲爹进门了也没有放弃。


    颜祺想引他去看,他压根不为所动。


    “挺好,有这认真劲头,将来长大了什么干不成。”


    自家的孩子,怎么看都好,做什么都对。


    颜祺忍不住笑起来,他信手拨弄两下小球,看它们晃得更远,而小七哥儿眼睛跟着来回转。


    孩子哄住了,两人也能坐下安生地说一会儿话。


    他去桌边坐下倒一碗水递给霍凌,问道:“是大哥还是寅生回来了?”


    “都回来了,大哥说好的鸡蛋都卖完了,还剩几个压在下面破了壳的,没坏,但他也没卖,怕被人讹上,拿回来晚上咱们自己吃了。”


    颜祺点头,“是该如此,也不差那几个蛋钱,有些人心黑得很。”


    又道:“冬天蛋价贵,挡不住好些人家不差钱,宁肯多花钱也不能不吃蛋,大哥卖的比城里卖的便宜一文,生意哪能不好。”


    在关外,雪季养鸡需要有暖房,即使不是专门盖的,凡是家里烧炕的都有,但照料起来比暖和时麻烦许多,光天天进去铲鸡粪就够难办的,养得越多越头疼。


    好些人家最多养七八只,供得上自家吃用足矣,不像霍峰和叶素萍,春天买的那批雏儿,减去中途死了的还剩四十只,入冬下雪后,一天也能捡二十几个蛋。


    这还只是母鸡,没算母鸭和几只大鹅。


    问题在于小母鸡头一年下的蛋,个头还不是很大,因此霍峰卖三文一个,近来已经卖了两批快三百个,销路很不错。


    日子都是越过越好的,家家情形不同,但各有各的奔头。


    临近晌午时,布施的包子和饼已经没有了,只剩热粥,依旧不断有人来领,有这些排队的人在,香客们也更乐意来照顾他们的生意。


    大半日下来,除了白送的三百个饼、十桶热粥外,还卖了二百五十个肉馅饼,肖明明也卖出去一百多个包子,他的包子能提前蒸好,馅饼却不能,到后来是霍峰去后面看孩子,三个妇人小哥儿加上霍凌,四人一齐包馅饼、烙馅饼,好歹是没断了供,中间面没了,还特地去粮铺现买了些面,重新发面。


    期间尚有其它惊喜,譬如有人得知霍峰这里有新鲜的鸡蛋卖,当即定下一百个,说家里摆宴要用,要求七日后送到,也就是说家里母鸡未来五六日里下的蛋都不愁销路。


    忙碌的一天告终,赶回村时天已擦黑。


    说好一起去霍家吃个饭,凡是今天去了镇上的人都在,霍凌搬出侯力白日送来的好酒,再添上特意新买的甜米酒和今年新酿的梨儿酒。


    原先没见过卖梨儿酒的,乃是他去打米酒时,听那人说此酒又甜又冰,不醉人不上头。


    他料着颜祺应当爱喝,要了些带回去给小哥儿尝尝。


    晚食桌上一圈人,独叶素萍还在喂奶,不能吃酒,买回的甜酒加起来是一斤,全让颜祺与肖明明分着喝了。


    哪知小哥儿的酒量比他自己以为的还要差劲,几盏甜酒进肚子就有些晕乎。


    霍凌先照顾完小的,再回头照顾大的,炕烧热后脸颊热扑扑的小哥儿卧在上面,他嫌被子里闷,露在被子外的肩头触之温润,如同一块暖玉。


    霍凌望在眼中,伸手覆上,掌心的温度却比小哥儿的体温更烫。


    粗糙的茧磨过温软的皮肉,吃过酒的唇仍存着梨儿的清甜,加之人在犯困时手脚都软绵绵的懒得使力气,到底是让霍凌“吃”了个透。


    舌尖被吮得发麻,连咸苦的泪也被人尽数卷去。


    颜祺恍惚间觉得自己变成了冬日里的冻梨,在霍凌的怀中和掌下徐徐化冻,一捏便是一手的汁汁水水。


    屋外雪冷。


    屋内如春。

【你现在阅读的是:猫和我小说网 www.maohewo.net】